“出清”这把火,终于烧到了城投头上。
过去藏在文件角落、只在金融圈里流传的两个字,这次被中央政治局会议直接点名,摆上了台面。 7月30日那场会,没提房地产,却明确说到了“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
注意,不是“整改”,不是“优化”,是“出清”!
这俩字一出口,全国上下大大小小几千家城投公司,估计后背都凉了半截。 一、以前不是说要“整合”吗?怎么突然变成“出清”? 前两年,各地还在说“平台转型”“市场化改革”“债务化解”这类温和的词。
现在话风彻底变了。
“出清”在政策语言里,基本等于“收拾摊子”“彻底了结”。
它意味着:
没法转型的,直接退场;
还不了债的,依法破产;
能合并的,抓紧整合。
一句话:政府不兜底了,市场不养闲公司。 二、城投公司,到底是什么来头? 很多人觉得城投离自己很远。
但你每天走的大桥、逛的公园、路过的新区,很多都是城投的手笔。
它们原本是地方政府搞出来的“融资马甲”,帮政府做那些不能直接出面借钱做的事。
银行信托都愿意借钱,就是因为觉得——“反正有政府背后站着”。 靠着这层“信用幻觉”,城投越做越大,项目越铺越开。
可惜好景不长。
2022年之后,地卖不动了,房子没人买了,银行也开始捂紧口袋。
这才发现:很多城投根本不会赚钱,只会借钱。
一堆产业园空置、商业街冷清、文旅项目成“鬼城”……项目没效益,债务堆成山。 广告 国产AI多整合!你想要的功能元宝都有! 腾讯元宝 x DeepSeek 查看 三、为什么偏偏是现在? 其实信号早就开始释放。
从2023年底开始,财政部推出了 “12万亿地方债置换计划”,就是把原来那些乱七八糟、利息高、期限短的债,换成更规范、更便宜、更长期的钱。
换完之后呢?
就是现在说的:出清。
说白了:之前是给你缓冲期,现在是要结果。
中央的态度很明确:
“我给了时间、给了政策,你还拖?那就别玩了。” 财政部早就划了死线:
2027年6月前,全面完成出清。
掐指一算,2025和2026就是最关键两年。
事实上,从去年四季度到现在,已经有接近7000家融资平台悄悄退出——有的是合并,有的是注销,有的直接破产。 四、“转型”和“出清”,根本不是一回事 有人问:之前不是说要“政企分开”“剥离融资职能”吗?
差别太大了。
“转型”是让你自己学会游泳,游得过去就活,游不过去……也没人救。
“出清”是直接告诉妳:游不过去就别下了,池子都要拆了。
说白了,一个是“戒烟”,一个是“动手术”。
这次,是要动真格。 五、压力最大的是谁?县一级城投 大城市、省会城投,可能还有点老家底——土地、产业、政策资源,勉强能撑。
但很多区县级的城投,要产业没产业,要税收没税收,员工工资都发得吃力,更别说还债。
你让它转型?它拿什么转?
一堆基建项目半死不活,都是当年“拍脑袋”决策留下的坑,现在全成了填不上的债坑。 广告 全国在职硕士=1.5年制+学费7980元(无需到校)+重点院校正规研究生 贾老师教育-研究生院 查看详情 这批平台,大概率第一批被出清。 六、活路还是有的,就看能不能抓住 话虽然狠,但不是死路一条。
有些城投,早就悄悄换活法了。
比如: • 杭州某数智城投,把老旧厂房改造成AI算力中心,租给科技公司; • 重庆某文旅平台,把闲置土地打造成文创街区,引入网红店、直播基地; • 苏州某开发区城投,把空置办公楼改成人才公寓,按需订制、月租火爆…… 它们不是在“等项目”,而是在“找市场”。
去年底财政部透露了一个关键数据:
全国有228家非上市公司把“数据资产”入了表,里面66家是城投,128家是地方国企,加起来超过85%!
这说明什么?
说明城投也在变,也得变。
只要敢想敢做,资源盘得活,依旧有出路。 七、这不是终点,而是重启键 说到底,这场出清不是末日,而是一次洗牌。
它宣告的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靠政府信用无限借钱、靠土地财政不断输血的日子,彻底结束了。
能适应新规则的城投,会成为下一轮发展的种子选手;
不能适应的,只能退出历史舞台。
有句话说得挺对:
“时代淘汰你,连声再见都不会说。”
但换一个角度——
这或许也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契机:
告别依赖,拥抱市场。
城投的剧本已经换页,下一页怎么写,要靠自己一笔一笔填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