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长阴和俊:中国在人工智能脑科学等前沿方向取得重大原创成果 加快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
2025-10-11    来源:科技部     作者:

坚持开放合作 增进互利共赢 携手共建全球科技共同体  

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 阴和俊  

习近平主席指出,“科技创新是人类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促进和平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强调“中国将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加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力度,持续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开幕式上,刘国中副总理代表中国政府致辞,进一步阐述了深入落实习近平主席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进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的理念主张。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四个面向”,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科技支撑。2024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3.6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其中基础研究经费2497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6.91%;发表在高水平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和被引用次数排名全球第一。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类脑芯片等前沿方向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三新”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18%。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4》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排名中,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均为第10位。按照习近平主席在2024年全国科技大会上的战略部署,中国正朝着科技强国目标加快迈进,努力为全球文明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四大倡议”,为深化全球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前进方向。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各国应对困难挑战的重要手段。落实好“四大倡议”,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重要位置,围绕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携手加强开放合作,不断探索互利共赢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新模式,为各国繁荣发展注入强劲的科技创新动力。

 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是以科技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当前,中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封闭的现代化,而是与世界各国一道,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加强科技开放合作、强化创新驱动发展,不仅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也符合全球繁荣稳定发展的共同利益。迈向科技强国建设新征程,中国推动科技开放合作的意愿将更加强烈、步伐将迈得更大,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开放环境下的自立自强,不是自我封闭的自立自强。我们将以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为契机,加快打造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持续提高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和高端产业引领能力,实行更加开放的创新政策,为世界各国人才来华创新创业提供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进程中为各国发展提供更多新机遇、拓展更多新空间。

 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必然选择。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是全球各国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共同创造的成果,也是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进步的关键力量。当前,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粮食安全、生命健康等全球性问题不断凸显,给各国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这背后有大量需要全球共同研究解决的科技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独立应对,迫切需要各国携手合作,探索提出有效科技方法和路径。近年来,中国积极开展能源科技创新,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合作,中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过去5年累计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40多亿吨,为全球低碳转型作出巨大贡献。携手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有利于实现各国之间创新要素高效流动、创新资源高质量利用,为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难题、增进人类福祉贡献更多创新智慧。

 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要机遇的内在要求。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基础科学理论取得新的突破,新兴前沿技术加速迭代,颠覆性创新不断涌现,新一代通信、脑机接口、生物制造等一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进入快速增长新阶段,特别是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在迅速渗透经济社会各领域各方面,全面赋能千行百业,重塑科研范式、产业形态和经济格局。交流合作是科学研究的内生需求,解决前瞻性、引领性重大科技问题离不开各领域科学家之间的思想碰撞,离不开各国科技界的协同探索。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有利于加强国家之间、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在科学理论前沿上积极探索、勇攀高峰,有利于共同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科技创新之力协同开启美好未来。

 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是提升全球科技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坚持科技向善,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价值取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数据滥用、隐私侵犯、算法歧视等风险挑战,已超越单一国家的治理能力,亟须全球协同应对。同时,我们还要清醒看到,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全球科技治理还存在机制不健全、规则碎片化、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特别是部分国家将科技合作政治化,实施技术封锁,阻碍了知识共享与创新普惠,扩大了技术鸿沟、数字鸿沟、智能鸿沟。为推动人工智能全球合作、成果共享和健康发展,中国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切实担负起一个负责任大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责任。携手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推动各国加强多边合作、共建共治,有利于妥善应对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防止将科技泛政治化、泛安全化,推动科技创新始终朝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好惠及世界各国人民。

 中国4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表明,开放合作、交流互鉴对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中国正在深入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坚定实施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努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新格局。中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署119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牵头和参与60多项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启动建设70多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国天眼(FAST)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对全球科学界开放,10月1日起将实行K字签证。面向未来,我们将以更加开放的理念、更加宏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举措,不断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与世界各国携手推动全球科技共同体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在此,我愿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是加强双多边政府间和民间科技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政府间科技合作机制的主导作用,加强科技合作联委会、创新政策对话等机制建设,不断增进开放合作互信。积极鼓励开展渠道广泛、形式多样的民间科技合作,优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团对外交流合作机制,促进技术、成果、平台、人才等多维度合作贯通。完善来华投资、工作、居住、出入境等便利化措施,为各国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来华干事创业提供更加优质服务。

 二是深化“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围绕人工智能、空间信息、生命健康、科技减贫、中医药等重点领域加强交流合作,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加强“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支持企业和科技园区建设海外创新中心、孵化器等平台,完善技术转移协同推进机制。布局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推动科技合作与贸易、投资等领域合作协同联动。深化科技人文交流,鼓励支持更多中外优秀青年科研人员开展科技合作。

 三是加快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牵头组织实施“深时数字地球”“海洋负排放”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在生命科学、空间天气等领域推动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推动大科学装置、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为全球科技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更多国际研究合作平台。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等国际大科学工程,为解决世界性重大科学难题作出更多中国贡献。

 四是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等,支持各国共同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共享科技创新成果。围绕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新兴技术应用和伦理风险防范应对,建立健全交流合作机制。深化清洁能源、气候变化等相关领域国际交流对话,促进国内技术标准规则与国际对接。充分发挥国际科技组织在推动科技交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将与世界各国携手并进,共同谋划全球科技创新发展大计,共同推动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加快构建开放合作的全球科技共同体,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建设美好地球家园贡献更多科技力量。(本文摘自阴和俊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上的主旨演讲)(来源:科技日报)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简称:高校联盟)是由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重庆邮电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曲阜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54家高校、企业共同发起,于2018年5月26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正式成立。迄今为止,联盟发展会员300多家, 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联盟由一批积极投身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教育事业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自愿组成的公益性、全国性学术交流服务平台。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担任联盟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担任联盟理事长。联盟工作接受工信部、国家网信办等政府部门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联盟主要工作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加盟微信13651193492) 

     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       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全称是“山西省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是经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管理委员会批准,于2023年10月在太原成立的第一批专业研究人工智能、赋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独立法人组织。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依托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及理事会资源,按照山西省委省政府、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发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的系列文件精神和工作计划,将研究院打造成为山西省发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的示范应用推广平台,同时面向全国开展人工智能业务。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担任。研究院内设AI产业学院共建中心、实训实习就业中心、实验室建设中心、专家智库等6个职能部门。欢迎加入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专家智库,共同赋能高校AI人才培养及产教融合事业发展。 

     高校区块链专委会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区块链专委会(简称:高校区块链专委会),是由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郑州大学、贵州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网安、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40多家高校、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于2019年12月7日在广东省佛山市正式成立。目前发展高校及企业会员70多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陈纯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名誉顾问;福州大学教授蔡维德、中国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主任斯雪明教授、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名誉主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区块链中心主任陈钟教授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主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主要工作是促进高校区块链教育,为高校区块链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提供专家咨询服务。 

     高校元宇宙专委会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元宇宙专业委员会(简称:高校元宇宙专委会),是由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汕头大学、河北金融学院、保定市元宇宙协会、英伟达中国、海尔衣联网研究院、海豚大数据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等全国20多所高校、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于2022年11月5日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软件与虚拟现实领域专家赵沁平担任高校元宇宙专委会名誉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名誉院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李伯虎担任高校元宇宙专委会名誉主任;清华大学信息国研中心可信软件和大数据部常务副主任邢春晓担任高校元宇宙专委会主任委员。目前已发展高校及企业会员30多家。高校元宇宙专委会主要工作是促进高校元宇宙教育、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元宇宙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为元宇宙教育教学提供专家咨询服务。 

     高校数字经济专委会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简称:高校数字经济专委会),是由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印刷学院、西藏民族大学、河北金融学院、重庆财经学院、苏州城市学院、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百度、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60多家高校、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于2024年1月12日在北京正式成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姜旭平、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赖茂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吕本富担任高校数字经济专委会主任委员。高校数字经济专委会主要工作是促进高校数字经济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推动产学研合作,为高校数字经济专业教育教学提供专家咨询服务。


信息科技

热门话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主管: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
主办:中国经法网编辑部
指导:中国行为法学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外大街10号(新华社斜对面)
邮箱:zgjjfzb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