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规划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产业分工如何从"单向转移"到"优势互补"?
2025-09-30    来源:国研智库区域与战略发展研究中心     作者:徐乾
国研智库区域与战略发展研究中心 徐乾(整理)

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与外部环境动荡交织,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面临“卡脖子”风险与区域发展不均衡挑战。国家战略布局应推动形成优势互补的现代化产业空间格局,因地制宜构建差异化产业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底座,彰显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大国智慧。
一是强化东部沿海地区引领作用。全球产业链在大国博弈进程中深度重构,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成为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东部沿海地区科技创新投入,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通过共建产业园区、技术转移等方式,加强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合作,将部分先进技术向中西部地区辐射,推动总体跃升、各有差异,最终形成全面新型工业化的格局。
二是提升新型工业化发展相对落后区域的产业承接与创新能力。在承接过程中注重筛选和培育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产业,加强对转移产业因地制宜改造和升级;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加大国家创新力量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提高自身产业创新能力。
三是强化产业备份意识,维护国家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产业备份的本质是为了维护国家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并非全盘备份,而是针对产业链容易出现非线性崩塌的关键领域备份。当今世界,外部国际环境动荡,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受到严重冲击,尤其是高端芯片、工业母机、工业软件等关系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面临着重要的“卡脖子”问题,因此从国家战略层面需要警惕“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的供应链风险,逐步兼顾产业效率和安全双重考量,综合考虑产业链配置问题。在《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中指出:为保障我国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要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力争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都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针对产业备份这一重要问题,协调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坚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的主体作用,在无法预测的未来能够最大程度保证国家和人民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不被牵着鼻子走,在适宜地区选择关键行业及关键行业的重点领域而不是全产业链进行备份。
四是在空间维度上构建新型区域经济关系。产业转移不再局限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在空间维度上出现多种复杂的情况,原有的固定转移规律被打破,分散性转移的特点比较突出,产业转移方向在产业空间维度上日益多样化,从东部向中西部的单向转移支持转变为区域间互相促进、优势互补。推动产业转移需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立足均衡协调与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学术研究

热门话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主管: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
主办:中国经法网编辑部
指导:中国行为法学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东河沿街69号(新华社斜对面)
邮箱:zgjjfzb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