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规建设丨泸州老窖:国有企业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实践与探索
2025-09-14    来源:法人杂志     作者:孙海燕 胡蓉 刘中梅

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持续推进,合规经营已成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国有企业合规管理,接连出台系列政策,为国有企业合规管理体系建设筑牢制度根基。

合规管理不仅是国有企业健全内部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也是构建现代化治理架构的必然要求。国有企业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实践主体,承载着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与提升全球治理话语权的双重使命。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进一步推进,加强合规管理体系建设成为国有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性保障。泸州老窖集团公司积极探索合规管理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助推公司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支撑。



动态适应监管要求有挑战

国有企业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在近年来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动态适应监管要求层面仍面临挑战:

一是监管协同困境凸显。国资监管向立体化、精细化发展,垂直监管、属地监管与跨境法域的多维约束并存,不同监管主体在政策导向、执行标准及更新频率上存在差异,易导致政策要求相互矛盾、执行标准不统一,加剧合规管理难度。

二是企业内部响应机制滞后。多数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监管政策感应与响应机制,缺乏对政策趋势的前瞻性研判,难以主动识别监管变化方向。加之企业内部多层审批流程拉长了从政策解读到制度修订的传导周期,进一步加剧了合规制度迭代滞后于监管政策变迁问题。

三是集团化运营制度执行困难。母子公司合规标准不一致,削弱了制度穿透性,容易出现执行断层,影响合规管理体系的整体效能。而随着集团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多元化,合规管理的复杂性呈指数级增长,进一步加大制度协同难度。

稳健有效的合规管理体系,须依托系统化的运行机制,合规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合规审查等体系协同配合,构建贯通所有层级、业务领域及流程环节的闭环治理体系。但在实际运行中,当前的国有企业合规管理体系面临多维阻梗:

一是业务链覆盖不全。随着数字化转型、绿色金融、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国有企业在数据安全、碳交易合规、跨境贸易准则等领域暴露出监管盲区,新兴业务领域合规标准的滞后性,使企业合规管理难与业务发展同频共振。

二是管理链链接不畅。风险防控各环节呈现“碎片化”特征,事前预警依赖人工经验判断,缺乏智能化监测工具;事中处置缺乏标准化流程,导致风险应对效率低下;事后整改多聚焦责任追究,未能从制度层面根除风险隐患。部分企业审查程序流于形式,制度执行“空转”现象突出。

三是责任链传导失效。部分企业监督考核机制设计粗放,合规指标权重偏低且缺乏量化标准,难以对员工行为形成有效约束。合规绩效评价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合规工作与职业发展、薪酬激励脱节,进一步削弱了全员参与合规管理的积极性。

合规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转,依赖于管理层认知、员工意识与人才梯队构成的内部支持体系。但当前国有企业在合规管理领域普遍存在内部支持薄弱的问题,制约合规管理效能提升:

一是管理层重视程度不够。受传统绩效考核体系影响,部分国有企业管理层仍秉持“重业绩轻合规”的思维定式,合规部门在组织架构中话语权薄弱,难以推动跨部门协同,使得合规政策在实际执行中缺乏必要的资源支撑与行政推动力。

二是人才梯队建设面临结构性困境。国有企业在合规人才储备上呈现“量质双缺”局面,专业人才数量增速滞后于业务扩张需求,培训体系与实务需求脱节,激励机制与职业发展通道的缺失,加剧了核心人才流失与队伍结构失衡。

三是员工合规意识欠缺。基层员工普遍将合规要求等同于机械性规章遵守,未能深刻理解其风险防控与价值创造的双重属性,导致合规管理呈现“表面化”特征,员工对新兴领域合规标准的掌握程度不足,进一步削弱了合规管理的预防功能。

多点发力实现治理闭环

泸州老窖集团通过架构创新、机制联动、制度迭代多点发力,形成“战略层统筹、执行层细化、操作层穿透”的治理闭环:

一是构建分层分类的组织体系。将党委会前置研究、合规委员会决策咨询、总裁办公会落实等制度嵌入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党的领导与市场规律的有机结合。设立合规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建立覆盖全集团的1+7+3+20”组织网络(1个合规风控中心、7家子企业成立合规与风险管理委员会、3家子企业设立首席合规官、20家子企业设立专职机构),形成“总部顶层设计、二级单位精准落地、基层全面执行”的管理模式。

二是搭建权责明晰的协同管理模式。形成职能部门、合规管理(牵头)部门、纪检监察及审计部门“三道防线”的协同联动管理格局。通过合规审查节点前置、审批流程标准化和信息透明化披露,厘清合规管理与其他管理体系的关系,明确各部门在合规管理环节中的职责,实现风险管控的标准统一、各有侧重、信息共享与措施联动,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管理格局。

三是打造动态升级的制度体系。整合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与内部规章,建立动态更新机制,使合规要求随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根据《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泸州市市属国有企业合规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集团公司制定了1个合规管理办法,9个专项指引/指南,梳理合同、工商、商标、纠纷案件、风险监督管理等合规管理与风险防控制度或流程等197项,构建了“1+9+N”的“制度管权、流程管事”的约束体系。

泸州老窖集团在关键环节嵌入合规审查点,构建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前置防控、多维监督、系统管控”动态管理模式,形成风险排查、整改、复盘的完整闭环。

集团公司将合规审查作为重大决策、重要制度制定和合同协议签订的前置程序,由合规风控中心进行合法合规性审查。2024年度,公司及下属各级子企业对316份规章制度、1003项重要决策实施了前置合规审查,并将合规管理要求内嵌植入252项管理流程。前置审查机制从源头上确保了重大决策、重要制度和合同协议的合法合规,极大地降低了法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集团公司积极构建法务、财务、审计等联合大监督机制,对20家所属子企业开展联合监督专项检查,及时识别、提醒和纠正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同时,纪检、审计等部门形成监督合力,完善问责机制,明确违规行为的认定标准和追责程序,以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机制,填补分散监督存在的盲区,有效整合集团公司监督力量、共享监督资源、提升监督合力,进一步规范联合监督机制在重点业务领域的运用,深化监督效能,持续推动各项关键决策及工作部署的深入实施与有效落地,有效防范、化解廉洁风险和经营风险,为企业的健康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此外,集团公司全方位梳理公司风险情况,深入开展全面风险排查工作。2024年,集团公司对下属9家一级管理子集团/子公司及其下属的37家子企业进行了全面风险排查,涵盖法律风险、财务风险、投资风险等多个领域,并形成全面风险排查报告。通过“风险体检”,直面问题,精准剖析风险根源,切实提升公司整体风险管控水平与应对能力,筑牢风险防范壁垒。

打造数字全周期保障体系

数字化支撑是合规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助力。泸州老窖集团通过“数字化赋能、人才梯队建设、文化生态培育”多轮驱动,形成贯穿决策、执行、监督的全周期保障体系。

为推动合规管理升级,集团公司打造智能管控矩阵,通过智慧合同管理系统实现全集团合同审批流程标准化,从合同审批、签署状态、合同文本备案、合同履行进度全流程进行集中管理和实时检查,已累计完成数万份合同合规审查。建立合同流程变更在线审核机制,合同文本修改均触发预设的多级合规审查流程,确保“变更必审”“审核留痕”,杜绝“先签后审”“线下变更”“合同审批文本与实际签订文本不一致”的操作风险,为各业务单元提供实时指导。开发案件全周期管理系统,实现案件从立案、证据管理、庭审跟踪到执行反馈的全流程在线化、可视化跟踪管理,提升案件处理效率。完成投资管理平台建设,实现项目立项、尽调、投后管理的全链条监管。推进数字化审计平台建设,把“三重一大”决策程序嵌入法人治理系统、升级OA办公平台,结合企查查等大数据工具,构建了多维度的合规决策支持体系。

人才保障是合规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集团公司建立“引、育、用、留”全链条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组建以法律职业资格持证人员为核心的专业梯队,深化政企挂职、重点企业派驻锻炼等实战化培养模式,强化人才专业能力。作为全市首家国企公司律师试点单位,培养公司律师39名。他们主导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和重大课题研究,研究成果应用于集团风险防控实践,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法学智慧,改变了以往过度依赖外部顾问、内部专业力量严重不足且响应滞后的局面,为完善合规管理体系、赋能业务一线提供了坚实的内部智力支撑。集团公司还创新建立职业资格与晋升挂钩的激励机制,设计分层分类培训课程体系,全方位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培训,有效提升全员法治合规意识和能力。

文化保障是合规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内生动力。集团公司将合规意识融入企业基因,形成“自上而下”的合规文化传导机制。发布《合规手册》及合规管理“三张清单”,明确管理层合规责任,将合规指标纳入子企业经营考核体系。制定年度合规风控考核清单,推动各子公司主动完善合规风控机制,形成从决策层到执行层的合规文化共识,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目标。


经营管理

热门话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主管单位: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
主办单位:中国经法网编辑部
指导单位:中国行为法学会
投稿邮箱:zgjjfzbs@163.com
联系电话:17800825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