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为基。近年来,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立足于自身资源禀赋,深耕乡村特色产业,倾力在广袤的乡村土地上,让“土疙瘩”变成“金宝贝”,让“小产业”长成“大气候”,一个个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成为激活乡村发展动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生动诠释着“乡村振兴就是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的深刻内涵。
竹荪:“小竹荪”撑起富民“大希望”
眼下,走进织金县少普镇菜林村的大棚竹荪种植基地,一股混合着泥土与菌香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棚内,洁白的竹荪如撑开的小伞,饱满厚实;棚外,村民们将刚采收的竹荪按大小、品相分类装筐,动作娴熟麻利。
“今年竹荪品质好,鲜品能卖到20多元一斤,干品更是供不应求,今年的收入应该不低。”该村党支部书记龙纯浪满脸喜悦。
据悉,曾经的菜林村是以种植玉米、土豆为主的典型传统农业村,乡亲们日子始终过得“紧巴巴”。
穷则变,变则通!几年前,该村党支部决心作一次产业变革——依托当地温润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进行市场前景广阔的竹荪种植。
传统种植有许多劣势和不足,于是村里引进大棚种植技术,通过人工调控温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为竹荪生长打造“恒温恒湿”的舒适环境。
目前,菜林村竹荪基地有10余座标准化大棚,棚内温度常年控制在20-25℃,湿度保持在85%左右,智能喷淋系统定时补水,彻底摆脱了自然天气的束缚。
技术的革新带来了产量与品质的双提升!今年基地竹荪干品亩产量达250-300斤,菌柄粗壮、菌裙完整,优质品率超90%;通过优化种植技术,鲜品的饱满度和含水量稳定性显著提高,鲜品干品转化率从原先的10:1提升至约7:1,产业效益直线上升。
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惠及百姓。菜林村始终将“产业惠民”刻在心上、落在实处,竹荪基地优先吸纳村内农户务工,采收旺季时,基地每天有10余名村民忙碌在采摘、分拣、打包一线,每人每天能挣100元工钱。
“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日子越来越有劲儿了。”务工村民彭良敏对目前状况很满意。
优质的产品总能赢得市场青睐。凭借稳定的品质,菜林村的竹荪成了周边客商眼中的“香饽饽”,每周都有固定商人上门收购,省去了中间流通环节,收购价格也更有保障。下一步,该村进一步整合土地,打造更大的连片种植基地,引进深加工设备,延长产业链,让“小竹荪”真正长成强村富民的“大产业”。
油茶果:从山间野果到 “摇钱树” 的蝶变
山头上,漫山遍野的油茶树郁郁葱葱,沉甸甸的油茶果像一串串饱满的“黄金果”挂满枝头。山脚下,“顺意油厂”里,金黄的茶籽油顺着管道缓缓流出,油香四溢。
在织金县猫场镇龙场村,油茶果种植与加工产业正蒸蒸日上。
龙场村地处高山丘陵,野生油茶树资源丰富,但多年来,这些“藏在深山”的宝贝一直未被人重视,更未被充分利用。直至2016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杨进波回到家乡,敏锐地发现了油茶果的市场潜力——茶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被誉为“东方橄榄油”,健康价值高,市场需求大。
于是他率先创办了一家茶籽油小作坊,收购村民采摘的野生油茶果进行粗加工,没想到第一年就收获了可观的效益,这让他看到了产业发展的希望。
2022年10月,杨进波当选为龙场村党总支书记,他心里有了更远的打算。与村党总支班子反复研究后,决定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依托,将油茶果产业“提档升级”。
“抱团发展,把油茶果产业做大做强、做出品牌。”
说干就干!杨进波干劲十足1通过向上争取项目、村民入股等方式,多方筹措资金200余万元,一个集压榨、精炼、灌装于一体的“顺意油厂”就这样诞生了。今年6月该厂正式投产,真正实现了从“粗加工”到“精加工”的跨越。
走进“顺意油厂”的生产车间,只见油茶果经过清洗、压榨、过滤、精炼等多道工序,最终变成清亮透明的茶籽油,灌装成瓶后贴上“革年花”品牌标签,瞬间“身价倍增”。
“我们不仅做茶籽油,还把油茶果‘吃干榨净’。”杨进波说,油茶果壳可以培育茶树菇,茶籽饼则供应给化妆品企业制作洗发水,通过构建循环产业链,让每一份资源都发挥最大价值。
如今,龙场村的茶籽油凭借过硬的品质,成功打入广东、上海等大城市的市场,订单源源不断,市场口碑持续提升。
村集体经济有了稳定收入,村民们也跟着受益。采收季,村民上山采摘油茶果,每斤能挣3元工钱;油厂务工的村民,每月工资3000元左右;年底合作社还能给村民分红。从山间野果到村集体产业,一颗小小的油茶果,不仅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更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猕猴桃:生态与效益双赢的“致富密码”
翠绿的藤蔓爬满支架,一串串饱满的猕猴桃藏匿其间,青中带黄,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这是初秋时节的织金县三塘镇团结村的猕猴桃种植基地。
“今年天气好,管理得也细致,猕猴桃结果率比往年高不少,亩产预计能达到两千斤,中秋过后就能上市了。”正在基地里劳作的种植大户冯其祥满是期待。
据悉,三塘镇地处山区,昼夜温差大,土壤富含微量元素,独特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猕猴桃生长。
几年前,镇里经过调研论证,决定将猕猴桃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来抓,鼓励村民流转土地发展规模化种植,并邀请农业专家上门指导,从品种选择、田间管理到病虫害防治,提供“一条龙”技术服务。其中冯其祥就是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当年他流转20亩土地种植猕猴桃,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猕猴桃种植能手。
“种猕猴桃是个细致活,除草、施肥、修剪、疏果,每一样都不能马虎。”冯其祥很有心得。为了种出高品质的猕猴桃,他和妻子几乎天天泡在基地里,严格按照技术规范管理,不用农药、少用化肥,确保果实绿色健康。
功夫不负有心人!冯其祥种出的猕猴桃果型饱满、酸甜适中,深受市场欢迎,去年亩产1800斤,收入10万元。
在冯其祥的带动下,团结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猕猴桃种植队伍中,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发展到200余亩。该镇还帮助村民成立了合作社,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包装销售,解决了“散户种植缺技术、销售难”的问题。
“我们的猕猴桃不仅在本地卖得好,还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外地,价格比市场价高出不少。”合作社负责人说,通过发展猕猴桃产业,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去年户均增收3万余元。
更让人欣喜的是,猕猴桃产业的发展还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曾经的荒坡上种上了猕猴桃树,既保持了水土,又美化了环境,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以前这片山光秃秃的,现在绿油油的,看着就舒心。”村民们纷纷这样说,靠着这“甜蜜果”,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采访手记:乡村振兴必须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从菜林村的竹荪大棚到龙场村的油茶基地,再到团结村的猕猴桃园,织金县的特色产业如繁星点点,照亮了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这些扎根大地的产业,不仅让土地焕发新的生机,更让农民看到了希望、收获了幸福,生动践行着“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的美好愿景。同时,乡村振兴还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龙纯浪、杨进波等村支书不仅是产业发展的组织者,更是技术创新的实践者和市场开拓的先行者。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领头雁”的责任与担当。相信,未来,随着特色产业的不断壮大,织金县的乡村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